《中国乡村振兴》 杂志刊发“全国文明村”西乡县桑园镇火地沟村
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22-09-20 13:25:29
近日
《中国乡村振兴》 杂志刊发
《治好“小村庄” 彰显“大文明”——“全国文明村”西乡县桑园镇火地沟村凝聚乡风文明“精气神”》
为火地沟村乡风文明建设点赞
被茶园包裹着的火地沟村,四周绿水青山环绕,环境宁静清幽。
沿着316国道向北10 公里,就到了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桑园镇火地沟村。放眼望去,农田里大豆玉米套种集中连片,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也是随处可见.......
西乡县桑园镇火地沟村辖3个村民小组,共604户1854人。在2021年荣获西乡县首个“全国文明村”后,火地沟村党总支部、村委会持续巩固创建成果,村内社会治理大幅提升、乡风文明蔚然成风、主导产业蓬勃发展,乡村振兴稳步推进。
“小木耳+雷竹园” 筑牢乡村振兴“压舱石”
“家乡产业发展起来,现在在家门口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小孩,再也不用过漂泊在外的日子了。”火地沟村脱贫户曾小林指着村前的雷竹园说,“前些年这里还啥都没有,没想到现在不仅有了产业,还有许多游客来园里体验挖竹笋。”
2014年,火地沟村创新发展多元化竹产业,变荒地为宝地,引进雷竹产业,利用村前的一片荒地,打造出千亩雷竹园,雷竹园 “林上绿、林间养、林下种、林中游”的景象吸引无数游客、商客前来体验园区采摘、购买雷竹制品。在发展产业的同时,还形成了一处特色旅游景点。利用农业产业园区、黑木耳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,火地沟村所生产的椴木黑木耳、袋料黑木耳远近闻名,村内前升菌业有限公司年产220万袋黑木耳菌包,远销其他乡镇和邻近县区,把“小木耳”做成了“大产业”。现在,火地沟村依托产业优势,积极引进企业落户,不断完善服务,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。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,腰包鼓了,矛盾少了,风气也越来越好了。“家家裁雷竹、户户种木耳”的产业发展路径日渐形成。
“小积分+大喇叭”解锁环境治理“老大难”
“6月份环境卫生前两名的是范湖华、徐荣芳,每户积5分......”2022年7月1日上午9点,火地沟村的大喇叭一如既往地准点响了起来,村民范湖华连忙支棱起耳朵仔细听了起来。范湖华变得这么关心村里的大小事了?原来就在前段时间,范湖华是因为卫生没搞好,被大喇叭“揪了出来”,这件事让范湖华“脸红”了好久。
“哼,这回没人能说我闲话了,这头总算是抬起来了!”范湖华激动地跳了起来。现在,范湖华家干净整洁,院子里还种上了鲜花。
今年以来,火地沟村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,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创新,发挥好村内大喇叭、“红黑榜”的作用,每半月开展一次卫生评比,把结果在全村公开,用村民看重的“面子”来治理环境。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,村“两委”建立起积分管理制度,把每次检查结果量化成相应积分,把村民为村子做的公益活动量化成相应积分,村民凭积分兑换各种生活用品。
“积分越多,在村里的爱心超市能兑换的东西就越多。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能获得积分,帮助邻里解决矛盾也能获得积分,大家的自觉性越来越高,村里的整体环境也越来越好。”火地沟村党总支部书记阮德荣说。“小积分 +大喇叭”让村里提了”颜值”、增了 “气质”。
“忠孝心+乡风淳”厚植乡风文明“新沃土”
在桑园镇有个好儿媳备受大家称赞。她叫杨显翠,因为对婆婆极为孝顺,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。
“她婆婆是个哑巴,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婆婆,她还特地学了手语。”她把婆婆当成亲妈一样对待,走哪儿就把婆婆带到哪儿。谈起杨显翠,村民赞不绝口。今年杨显翠更是被评为桑园镇 “好儿媳”。受到杨显翠孝心的感染,火地沟村的村风民风也焕然一新。
近年来,火地沟村坚持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融合”,结合村情民意逐年完善村规民约,提高村民自治能力、提升治理效果。在村民议事会规则方面,凡村内重大事宜,一定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和监督。以“面子”治“顽疾”,发挥道德评议作用,引导村民自觉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,做“新民风”的倡导者和实践者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,规范红白理事,树立文明节俭的婚丧新风。
炎炎夏日,火地沟村志愿者们不畏酷暑,积极投入到环境整治行动中
如今,火地沟村正迎着火热骄阳、和着强劲春风、踩着创新节奏,以建设“乡村振兴示范村”为契机,高点规划村庄建设,不断完善硬件设施,着力提升乡村品位,持续营造浓厚氛围,为促进全县乡村振兴“百花满园”贡献火地沟智慧。